用法治思维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克拉玛依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系列报道之二
www.xjfzb.com www.xjfzb.com
2021-05-21
记者:
来源:

4月27日,友好社区居民在“检察官工作室”反映情况。

4月29日,克拉玛依区小拐乡和谐村平安志愿者给居民宣传市域社会治理相关知识。
□文/图 本报记者 郭玉强 通讯员 李翔
“老婆借了12万元,老公不知情,这钱用不用老公还?来,我们看看民法典怎么说……”5月9日,记者一进克拉玛依市小拐乡和谐村,就听到了村里大喇叭传出的普法节目。
近年来,和谐村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项制度,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村民法治意识;入户排查矛盾纠纷,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法律服务工作,满足村民对法律服务的需要。2020年,和谐村获评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加上此前获此殊荣的乌尔禾镇查干草村、哈克村,克拉玛依市5个行政村中有3个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为提高广大群众的法治意识,增强依法合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坚持将法治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中,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社区(村)法治阵地打造、法律带头人培养、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公共安全风险排查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大力培养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如何快速高效地解决基层顽固频发的矛盾纠纷,是对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验,克拉玛依市通过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三调联动”矛盾调解机制,多方齐抓、多调联动、多源防范,打通了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20年,克拉玛依市被命名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是新疆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州、市)。
克拉玛依市人民检察院驻白碱滩区(克拉玛依高新区)金龙镇街道友好社区“访惠聚”工作队在社区建立“检察官工作室”,安排检察官轮流坐班,为居民提供法律法规咨询、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文书代写等服务。
2020年,家住友好社区的务工人员赵玉春数月的工资被某企业拖欠,当年12月,赵玉春和工友到友好社区“检察官工作室”反映情况。在检察官和劳动监察执法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双方达成和解,某企业负责人同意支付拖欠务工人员的工资。今年1月15日,该企业代表在社区“检察官工作室”向务工人员支付了拖欠的工资。
克拉玛依区银河路街道佳福社区的“老赵调解室”有11名调解员,“老赵”就是该社区工作人员赵天仓。“老赵”擅长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总结出了“三式”谈心法:见面要以朋友式、询问要以聊天式、调解要以谈心式。几年来,“老赵”和调解员采取拉家常的方式,化解居民各类矛盾纠纷300余起。
克拉玛依区胜利路街道前进北社区从平安志愿者中选出10人建立“力量驿站”工作室,平安志愿者每天在工作室轮值,倾听、受理居民反映的社情民意及矛盾纠纷。平安志愿者通过工作室参与社区社会治理,强化社区主人翁意识,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良好局面。
截至目前,克拉玛依市各社区(村)逐步建立“检察官工作室”“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和为贵工作室”等调解室,每个社区(村)配置了专业律师、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依法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7%以上。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不断加大行政监督和行政监察力度,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2020年,政府服务热线12345(市长信箱)受理市民反映的咨询、投诉、求助、意见或建议等数量较2019年上升10.09%,由热线直接协调答复,受理率100%,办结率99%,逐案落实领导包案化解,全力推动 “事要解决、息诉罢访”,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政务服务。
克拉玛依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继昌说, 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道路上,需要法治的保驾护航。克拉玛依市不断强化“法治”作用,用法治思维、法治手段破解社会治理难题,为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建设“平安克拉玛依”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