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九游app官方正版下载 > 新 > 新疆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守好边就是守好家——记乌恰县吉根乡戍边人
分类:新疆 来源:石榴云/新疆法治报 作者:记者 杨慧萍 通讯员 汪世明 发布时间:2024-10-25
a | a
10月9日,在“老大妈调解室”,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左三)和民警阿尔曼·斯迪克(右二)、吉根乡司法所干警古丽胡玛尔·克力木(左二)共同调解一起纠纷。通讯员 谭康摄
新疆法制报社讯 10月12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的气温已降至10℃,风力7级以上,但仍有不少游客来到位于该村的西极塔,或步行或骑马,登上海拔3000米的“最后一缕阳光”观景台。马背上的游客被风吹得睁不开眼,牵马的热斯库里拜克却步履矫健。一个来回,他能赚100元,当天他已经服务了4名游客。
热斯库里拜克还有一个身份——护边员。吉根乡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边境线长104公里,乡里700多人加入护边员队伍,与边防官兵、边境民警共同守边固防。
为信仰扎根“中国西极”
2019年11月,徐辉和新婚妻子杨丽刚领完证,还没来得及办婚礼,就离开家乡福建回到工作地——5000公里外的吉根乡。
吉根乡群山环绕,平均海拔2700多米,被称为“中国西极”。
“不适应。”杨丽初来时,和10个月前刚来到这里时的徐辉一样,高原反应严重,饮食不习惯。
徐辉心疼妻子,让杨丽待一段时间就回去。没想到,杨丽铁了心要留下来。
来这里,是为了爱情;留下来,不仅仅因为爱情。
徐辉是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克州边境管理支队吉根边境派出所民警。2019年初来时,他常常用“荒凉”二字形容吉根乡。
“边境巡逻时,目之所及都是荒山、戈壁,我的内心时常感到寂寞。”徐辉说。
转折出现在2019年9月,吉根乡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她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开来。
不同的身份,同样的信仰。
徐辉深受触动,他回想来新疆的初衷:卫国戍边,实现自己的价值。
徐辉把布茹玛汗大妈在海拔4000多米的冬古拉玛山口篆刻“中国石”的事迹、骑马赶路10个小时汇报界碑被移动的壮举、悄悄为戍边民警烤干被雨淋湿的衣服和鞋袜的故事,——讲给爱人听。在讲述和聆听中,这对夫妻与吉根乡结下不解之缘。
杨丽最终决定留下来,她通过考试成为吉根边境派出所一名协警。
如今,他们的两个孩子先后在吉根乡出生,一个人变成了四口之家。
吉根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中,75%以上来自疆外。他们为了共同的信仰,选择留在“中国西极”之乡:
来自山东的“00后”女孩范金鑫,在山谷峭壁中磨炼出钢铁意志;
来自河北的小伙齐利莹勤学柯尔克孜语,已经能与当地群众自如交流;
来自宁夏的贾永辉和妻子王玉炜放弃家乡工作,来到吉根乡筑起两人的小家;
‧‧‧‧‧‧
早把彼此当成亲人
2020年,吉根边境派出所在萨孜村建立“夫妻警务室”,徐辉和杨丽配合开展走访入户、普法宣传、巡边踏查、救援救助等工作。
“起初,我们开展巡边踏查和救援救助根本离不开老乡的帮助。”徐辉说。
当地村民适应高海拔气候,对边境线上每一个山口、每一道沟壑都了如指掌,徐辉和护边员一起巡边时,细心观察,认真记录,尽量赶上他们的步伐。
入户走访时,他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记住柯尔克孜族村民长长的名字,给每家每户编号,用图案标记位置,然后梳理每户的需求,逐个化解:
家里有年轻人去县城找工作,徐辉托朋友帮忙联系;留守老人生病无法放牧,徐辉骑着马顶上;有人遇到土地流转合同纠纷,徐辉找律师提供法律援助。
进入10月,吉根乡早晚温差越来越大,杨丽给孩子买棉服时想到村里的留守儿童。
“他们的父母在外地工作,家里老人又不方便去县里,我们得操点心。”杨丽的想法和徐辉不谋而合。
这几年,徐辉的微信好友里多了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热心公益的朋友,只要他提出需求,很快会有爱心物资寄来。这次也不例外,在徐辉和杨丽的张罗下,村里几个留守儿童穿上了新棉服。
去年7月,乌恰县司法局设立的“老大妈调解室”搬到“夫妻警务室”。
“布茹玛汗大妈年纪大了,不可能参与每一起纠纷的调解,我虽然已经能说一些柯尔克孜语,但更深入交流还有困难。”徐辉说。
前不久,两个村民因草场边界争议来到 “夫妻警务室”,徐辉把他们带到“老大妈调解室”。布茹玛汗大妈讲情理,徐辉找证据,草场边界重新确认,两人握手言和。
克州边境管理支队边管处处长刘庆在多个边境派出所工作过,他感叹:“在基层,村民们十分信任民警,谁家有嫁娶喜事,一定会邀请民警,他们早把我们当成家人。”
守好边就是守好家
“夫妻警务室”旁就是布茹玛汗大妈的家,这里也是一个展览馆,里面有布茹玛汗大妈与边防官兵一同巡边守边的照片,也有她获得荣誉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这里已经成为吉根乡一处红色教育基地。
10月6日,徐辉组织村里的孩子们到展览馆参观。
“守好边境就是守好我们的家园。”徐辉用最易懂的话语,将戍边精神解释给孩子们听。
在吉根乡,戍边已成为代代传承的精神之塔,很多家庭两代或三代都是护边员。
布茹玛汗大妈家9口人都是护边员,大儿子麦尔干·托依齐拜克12岁就跟随她巡山护边,学会许多应急“土方法”,像母亲一样为边境派出所民警治疗冻伤、缓解高原反应。他说:“在我心中,护边就是我的义务,是我能为祖国做的最值得骄傲的事。”
护边,是家训,更是责任。麦麦提依明·图尔荪库力在护边员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巡边路上,陌生人逃不过他的眼睛,他协助民警抓获了不少盗挖野生药材的违法人员。
吉根乡护边员队伍采取3班轮岗制,一个月里10天巡边,10天参加理论业务培训,10天休息。他们在巡边中培养出的使命感、责任感也延续到生活中。
2006年10月,阿迪力·穆萨的父亲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再巡边,他辞去中吉边贸翻译工作,从父亲手中拿过护边“接力棒”。工作中,他主动教授护边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回到村里,他带头清理村道两边杂草;乘着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东风”,他把自家改造成民宿,之后还带动村民共同发展民宿经济。
从小家到大家,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在吉根乡,警民之间相互信赖,守望相助,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使命,那就是守好边境守好家!
后记:
克州被称为“万山之州”,仅吉根乡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的山口就有几十个,守好边境,戍边民警和护边员的力量缺一不可。10月11日至14日,《新疆边境安全与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在乌恰县、阿克陶县边境地区调研,所到之处平均海拔3000米,山里风大,昼夜温差大,但无论是不远万里来到边境派出所的年轻民警,还是世代生活在边境地区的柯尔克孜族村民,都把卫国戍边放在心中首位。他们在守望相助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时代楷模的感召下,扛起守边固边使命。
责任编辑 李冰姿
标签:
最新更新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守好边就是守好家——记乌恰县吉根乡戍边人
- 艾尔肯·吐尼亚孜会见塞浦路斯媒体代表团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护边员塔拉甫汗的心愿
-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新疆|小马调解室:一壶茶喝七杯 纷争全解

看新疆新闻,关注法制报微信
- 分享到:
-
九游app官方正版下载的版权和免责申明
新疆法制报网制作的专题内容,所注“中国西部网讯”均为新疆法制报网独家九游app官方正版下载的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疆法制报网”并保留“新疆法制报网讯”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