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如何重视 师德建设 -九游app官方正版下载

宋代如何重视 师德建设

分类:5版 民生社会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9-11

a   |  a

  在重视教育上,宋代不仅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教学机构,而且在教师的配备与管理上也格外重视,尤其是对师德建设常抓不懈。

  多种途径遴选教师

  宋代的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最初属于国子监,后来独立出来,是培养合格官员的学校。宋代太学经过多年办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办学机制。太学生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学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太学采取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度,称为“三舍法”,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升为上舍生,即可释褐授官。

  宋代对太学教师的选用十分谨慎。皇帝也十分重视,有时对优秀教师人才,会直接下令提升为太学教师。据《长编》载:“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丙辰,上雅闻恕先名,召恕为国子主簿,赐赏甚厚,令于太学判定历代字书。”

  太学生也有权利推荐自己喜欢的太学教师。《宋史·黄晞传》载:“石介在太学,谴诸生以礼聘召,晞走匿邻家不出,枢密使韩琦表荐之,以为太学助教。”黄晞字景微,建安人。少通经,聚书数千卷,学者多从之游。石介是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庆历二年(1042年)夏,任国子监直讲时,太学生们推荐黄晞作太学教师,石介就应太学生之要求,聘黄晞为教师。于是太学大兴,生徒由原来二三十人骤增至数千人,“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

  太学教师还可由低级学官晋升。据《宋史》载:“熙宁,太学成,分录学政……懈自布衣录天子学,至为正、为司业,祭酒,迄于司成,官以儒名者三十年,一时人士推之。”这种由太学中提升低级官职的做法始于宋真宗,到宋神宗实行“三舍法”后,命太学中正、录、谕等低级学官提升。

  通过考试遴选也是宋代为太学选教师的一个办法。据《宋史》载:“凡举进士,赴学士院,试经大义五道,取人上等者为博士,下等为正录,愿任教授者听。”只是到了宋哲宗绍圣时期,太学考选师资较以前相比更为严格,除了要求教师具备学历、年龄限制及国子监的荐举外,还要经过吏部的考核。

  注重师德和知识素养

  太学对于朝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选用教师上对师德和知识素养要求很高。首先,对太学教师的道德品质有严格的要求。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命朝廷有关人士推荐的教师要具备“儒术该博,士行端良量”。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九月,颁诏书规定举荐的教师也应具备“历任无人已赃者”。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太学博士陆德先言:伏睹御制学法,诸士以八行中选,为诸生之首选,充职事长谕。其已命官之人,窃虑亦合先差。伏望以八行应格人为教官选首从之。”可见,宋代对太学教师的品德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其次,是对教师学识层次的全面要求。太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学识层次。《宋史·选举志》载:“若进士、制科举前五名,礼部奏名前三名,府、监及广文馆第一人,或自太学得第者,皆不试而用。”《通考》也载:“哲宗绍圣元年(1095年),诏内外学官,非制举进士出身及太学上舍入官者皆罢。”

  宋代对太学教师的年龄有明确的要求。皇佑四年(1052年),仁宗下诏规定:“今后应选通经术、有实行、年四十以上者为国子监直讲。”宋哲宗元祐二年 (1087年)诏书规定:“中央官学教师的年龄要选三十以上历任人充。”由此可以看出,宋代太学教师的年龄要求应该是30岁以上。

  据《上海法治报》


标签:

最新更新

看新疆新闻,关注法制报微信

  • 分享到:

九游app官方正版下载的版权和免责申明

新疆法制报网制作的专题内容,所注“中国西部网讯”均为新疆法制报网独家九游app官方正版下载的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疆法制报网”并保留“新疆法制报网讯”电头。

网站地图